您好,歡迎來到上海儀器儀表行業協會!
宏觀觀點
工業互聯網是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面臨挑戰的破局關鍵
當下,全球經濟處于轉型升級的窗口期,與此同時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如果說過去二十年是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那么未來將是實體經濟加快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階段,這與發展實體經濟的大趨勢相符合。
實體經濟的數字化,每一個傳統行業都在被創新技術重構,對社會產業的影響將更為深遠。以工業來看,它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在當代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是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所在。第四次工業革命逐步深入推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這一輪的工業變命,不是簡單的流程升級,而是產業重構的同時也伴隨著經濟版圖重構,需要更多的生態伙伴協同完成。
作為工業互聯網的實踐者,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昨天在“金磚國家工業互聯網與數字制造發展論壇”上發表了三個重要觀點:第一,工業互聯網是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面臨挑戰的破局關鍵;第二,工業互聯網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第三,工業互聯網為全球各國在新時期實現經濟綠色復蘇和持續發展提供共同發展機遇。李東生的觀點源自過去幾年的實踐,TCL正在做著一件難且正確的事。
「 01 」 破局:以確定的升級應對不確定的變化
近兩年的疫情對經濟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4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9%,制造業同比下降了4.6%。但是TCL卻給我們帶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從2015年就開始就將智能制造確定為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的TCL,在疫情爆發后非但沒有受到沖擊,還實現了逆勢增長,2021年全年營收達到2523億元,達到世界500強規模。讓TCL可以安然應對外界環境不確定性的是,其提前一步實現了從制造到智造的升級。
當下,全球制造業正在面臨新一輪轉型升級,各國都在利用新型信息技術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國也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思路。
中國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是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產能向全球輸送,并且還擁有龐大的本土市場。從點上看,中國在某些領域擁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制造企業,TCL、比亞迪等企業在全球都具有很高的競爭力,中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演進的關鍵節點上。
“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破局關鍵。”李東生表示。
工業互聯網作為全新的工業生態,正不斷顛覆傳統制造模式,幫助制造企業提升競爭力,增加企業面對外部變化的韌性,也正因此工業互聯網成為了世界各國推動經濟增長、保持競爭優勢的戰略共識和關鍵抓手。特別是在困難的情況下,工業互聯網這類新興技術實現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更能幫助企業穿越周期。
除了技術對制造業帶來的改變,還有一個重要變量就是產業鏈的全球化。制造業全球的版圖正在重構,這個重構的過程也是中國從制造大國向智能強國躍遷的機會。抓住工業互聯網這個突破口,將有助于提升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韌勁、效率和質量,以及在全球制造產業鏈中的地位提升。
中國在這場轉型升級中有三大優勢:第一是互聯網高速發展二十年,中國在資本、技術上完成了原始積累,中國相對其它國家起點不低。第二從觀念上對工業互聯網的大趨勢更加認同,中國企業在這一輪變革中更積極、更果敢,所以速度不慢。第三是龐大的市場是制造業最好的發展土壤。正如李東生說:“龐大的市場規模意味著新技術更容易得到市場回報,進而激勵企業投入研發;而產業部門的多樣化則有助于形成新技術經濟范式下的互補效應,促進新技術的擴散與技術經濟范式的形成,為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當然,制造產業鏈全球化過程中,沒有一個制造企業可以獨立于體系之外,更需要的是協作精神。此次金磚國家工業互聯網與數字制造發展論壇就是一個充分交流的平臺,形成共識,聚攏更多的資源,為更廣泛的合作建立基礎。
「 02 」 平臺,構筑下一階段的護城河
工業互聯網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全球工業巨頭GE于2012年提出,初衷是以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優化、提升機器運營績效。隨后世界各地都紛紛響應,以不同的方向開始了制造業的數字化革命。
我國工業互聯網起步并不晚,比如TCL這樣的企業從2015年就開始嘗試。2017年隨著(國發50號)文件的發布,我國也進入了工業互聯網建設元年。隨后幾年,賽道內涌入大量玩家,有傳統制造業巨頭,比如TCL、聯想、美的,也有互聯網巨頭,比如阿里、騰訊、百度,此外還有大批的創業公司。近幾年,不同企業從不同優勢切入,工業互聯網的落地逐步加深。隨著探索的加深,對于工業互聯網的認知也逐步清晰:一方面是機遇,工業互聯網將帶來巨大的價值。另一方面是挑戰,實現起來并不容易——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正確且難”的事。
首先看機遇與價值,近兩年隨著新技術不斷涌現,工業互聯網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大,云計算、大數據、5G、AI、邊緣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新制造和服務體系。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方向。工業互聯網不僅是提升制造業的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通過將生產過程中所有要素連接整合、重構,培育形成新模式、新業態,這將大大擴展實體經濟的外延,正如李東生所說:“工業互聯網通過對跨行業、跨地域、跨環節市場要素全面互聯,打造貫通供應鏈、覆蓋多領域的平臺化配置體系,催生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個性化定制等新業態,帶動實體經濟整體跨越發展。”
我們再看看挑戰。我國工業體量大、門類多、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與消費互聯網不同,工業互聯網需求差異性大,個性化十分突出,工業互聯網需要與行業特有的技術、知識、經驗緊密結合,復雜性高、難度大,建設成本投入大、周期長,不能像消費互聯網那個通過規?;瘜⑦呺H成本無限降低。
在機遇與挑戰之間,平臺建設成為發展工業互聯網的重中之重。平臺使產業創新方式更加開放,大量知識以數字形式工業APP沉淀下來,并且通過平臺開放共享,可以很好減少二次性重復勞動,特別是有助于中小型企業快速使用及賦能。
從全球看,工業互聯網走過了十年,從懵懵懂懂到逐漸清晰,現在正處于格局未定關鍵期和擴張窗口期的歷史性機遇,平臺將是下一階段發展的護城河,幫助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占據先機,也將是下一階段發展的加速器。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首破萬億元大關,我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150家,連接工業設備超過7800萬臺(套),服務工業企業超過160萬家。
前不久,工信部還公示了2022年新增跨行業跨領域(“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清單,包括格創東智、京東、百度上榜。此次新增名單,代表著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最高水平,比如格創東智脫胎于TCL的制造實踐,TCL旗下半導體顯示、新能源光伏與半導體材料、智能終端三大核心業務為東智平臺提供了豐富的工業應用場景,并且代表著我國唯一一個源自半導體制造業的國家級雙跨平臺正式誕生。
截至目前,工信部累計選出共29家“雙跨平臺”,這不僅是對近年來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路徑的成功驗證,更標志著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應用正在步入實踐深耕、快速發展的新階段。這些優秀平臺的能力外溢,必將提高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速度和質量。
「 03 」 躬身入局,以實助實
正確且難,這是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現狀。這個領域不乏追風趕潮的玩家,但更需要躬身入局的實干家。
制造業是TCL的立業之根本,從最早的電話機開始就有自己的生產線。去年是TCL成立四十周年,四十年間TCL并非一帆風順,但整體趨勢是曲線上升,完成了若干次的轉型與升級,最終實現了三個維度的進階:第一是深度,從一家產品公司向一家技術公司進階,技術創新成為TCL核心競爭力;第二是長度,從產業鏈下游向產業鏈上游不斷邁進,占據價值鏈的致高點;第三是寬度,從一家中國企業蛻變在一家全球化企業,具有全球化視野和全球化能力,并且具有穩健的全球化架構。
在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一家企業保持一段時間的領先都很難,更不要說保持十幾年、幾十年。回看TCL的成長史,這是一家敏銳洞察產業變化趨勢并且擅長抓住時代機遇的企業,工業互聯網就是TCL正在努力抓住的下一個時代機遇。
首先是通過實踐提升自身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制造是TCL的基本盤,提升基本盤的競爭力是TCL的必選項。TCL很早就確定了向智能制造升級的目標,其中跑得最快、最成功的是華星,通過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已實現工業現場超十萬臺設備的連網管理和各業務系統的數據對接,基本實現了由數據驅動和軟件定義的生產管控和設備管理模式。2018年至今,由數字技術的應用在提質降本增效等方面所產生的有形效益達2.3億。TCL華星深圳工廠、武漢工廠先后被工信部授予了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工廠。其次是能力外溢,賦能更多企業成功。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有傳統制造企業,有互聯網巨頭,有傳統IT巨頭,有外資巨頭,還有極具活力的創新創業企業,幾大流派各有長短。TCL既是制造企業,長期深耕工業領域具備豐富的經驗,更加了解工業企業的需求以及行業痛點,同時也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了解技術的發展趨勢,并且具備通過技術創新解決行業痛點的能力。所以在諸多工業互聯網“流派”中,TCL的底層能力更穩、更實,對內賦能的同時也可以更好的對外輸出。
在自身實踐的基礎上,TCL于2018年成立格創東智,將沉淀下來的能力外溢,面向全行業開放自身數字化轉型升級核心能力。在能力外溢上,TCL與產業鏈上下游合作,與重點行業企業合作,與地方政府合作,以多種形式促進工業互聯網落地,產生實實在在的效果。目前東智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沉淀工業模型近3萬個,積累工業APP超1萬個,服務泛半導體、新能源、3C電子、家電、石油石化、航空航天等20多個細分行業,客戶名單中包括中車半導體、高德紅外、立訊精密、誠瑞光學、長電紹興、康吉森、中信科移動通信、武鋼維爾卡等行業龍頭企業,應用場景覆蓋生產制造、質量管控、運營管理、節能減排等9大領域,已構建出涵蓋了連續型、離散型、混合型不同制造模式的工業互聯網生態。
第三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研”、“用”并舉,提升“軟”實力,實現產業躍遷。半導體領域中國曾長期受制于人,TCL在發展自身半導體業務的同時,實現了半導體工業軟件核心技術的突破,將向包括 TCL 華星在內的二十余家行業重點企業進行技術輸出。
從這三重實踐來看,TCL正在抓住了又一次巨大的產業機會:第一層是實現自我的高質量發展,第二層是通過能力外溢順勢擴展業務,第三層是進一步向產業鏈核心區邁進。
如果說,過去四十年,TCL是通過實干,成就一份實業,是一個企業的成功。那么在制造業升級的大潮中,TCL則是以實踐推動實業的發展,助力全產業的成功,在中國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過渡中,展現出大企業更多的擔當。
來源:騰訊網
Copyright ? 上海儀器儀表行業協會 版權所有 滬ICP備08100447號